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·谢里夫在2024年8月的一次记者会晤中,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援助的深切认可。他指出,中国对巴基斯坦的贡献超出了其他国家的能力范围。
这一表态源于长期积累的互信基础,体现了中巴关系在战略层面的独特价值。这种认可不仅是对双边合作的肯定,更反映出中国外交原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。
中巴友谊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。巴基斯坦作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伊斯兰国家之一,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支持。这种历史纽带逐步演变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
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,推动经济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,帮助巴基斯坦克服发展瓶颈。相比之下,美国对巴援助往往附带条件,更多服务于自身地缘战略需求。
谢里夫的言论特别强调中巴经济走廊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旗舰项目。该走廊第一阶段已建成多项能源设施,缓解了巴基斯坦电力短缺问题。第二阶段则扩展到农业、工业和科技领域,2025年联合委员会会议确立了五条新走廊,聚焦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。
中国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,还创造了就业机会,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。这类务实合作在美国援助中难以找到对应,因为美国更倾向于军事援助而非可持续经济开发。
在安全合作方面,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防务支持,包括先进武器系统出口。印巴冲突中,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歼-10CE战机取得空战优势,击落印度战机,证明了中国武器的实战效能。
同时,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,支持巴基斯坦维护主权完整。这种支持不同于美国,后者曾限制巴基斯坦使用F-16战机,显示出援助的条件性。
谢里夫重申,巴基斯坦寻求修复与美国关系,以维护国家利益,但不会牺牲对华友谊。这反映出巴基斯坦在中美竞争中的平衡策略。
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包容性,不强求排他性联盟,而是通过互利共赢赢得伙伴忠诚。2024年6月,谢里夫访华期间,与中国领导人讨论升级中巴经济走廊、加强防务和教育合作,双方达成多项共识,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伙伴关系。
中国对巴援助一贯可靠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,谢里夫初访中国时,便见证了中国通过规划和努力实现快速发展。如今,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这种模式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借鉴。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访华后,双方迅速推进走廊项目,体现了合作的效率。
印巴冲突的背景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作用。2019年冲突中,中国支持巴基斯坦捍卫权益,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军事技术。2025年4月克什米尔袭击引发新一轮紧张,巴基斯坦利用中国激光防空系统拦截印度无人机,累计击落数十架,维护了边境稳定。
美国虽介入调解促成停火,但巴基斯坦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感谢中国从心底里的援助,而对美国的感谢更侧重于外交斡旋。这两种感谢的性质不同,中国援助深入巴基斯坦国家发展核心。
中巴合作超越双边范畴,贡献于地区和平。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,中国与巴基斯坦共同应对安全威胁,推动区域互联互通。
2025年8月,谢里夫参加SCO峰会,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印巴争端,中国重申尊重主权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。这与美国“世界警察”角色形成对比,后者往往介入引发更多复杂性。
巴基斯坦政府承诺保护在巴中国人员安全,动用资源排除干扰。这体现了互信深度。2025年,中国外长王毅与巴基斯坦会晤,强调安全合作的重要性。巴基斯坦军方亲中派系支持这一方向,确保项目顺利推进。
未来,中巴关系将继续深化。谢里夫表示,中国模式驳斥了所有质疑,通过远见和奋斗成为巨人。巴基斯坦希望借鉴中国经验,提升经济发展水平。2025年9月,双方签署新协议,扩展航天和能源合作。这类进展强化了中巴铁杆友谊,无人能动摇。
配资之家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