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医理论中,帕金森病属 “颤证”“痉证” 范畴,与 “肝”“肾”“脾” 关系密切。肝藏血,主筋,若肝血不足,筋脉失养则拘挛震颤;肾藏精,生髓,肾精亏虚则脑海失充,动作迟缓;脾主运化,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痰湿内生,阻滞经络。
《医学纲目・颤振》记载:“颤,摇也;振,动也。筋脉约束不住,而莫能任持,风之象也”,指出肝风内动、筋脉失养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病机。
长期情志失调、劳倦过度或年老体衰,易致肝肾阴虚、脾虚失运。肝肾阴虚则阳亢生风,风动筋摇而见肢体震颤;脾虚痰湿阻滞,则肢体僵硬、活动不利,形成 “本虚标实” 之证。
男,68 岁,肢体震颤 4 年,以双手为著,伴动作迟缓、步态慌张、肢体僵硬,夜间翻身困难,腰膝酸软,大便干结。长期精神紧张,退休后情志抑郁。舌红少苔,脉弦细。
辨证:患者年老肝肾阴虚,肝血不足,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故见震颤;肾精亏虚则腰膝酸软、动作迟缓;肝郁气滞加重气血不畅,致肢体僵硬。
展开剩余54%治疗方案:以滋补肝肾、平肝熄风、健脾化痰为主。
选用: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 —— 平肝潜阳,熄风止颤;熟地、山茱萸、白芍 —— 滋补肝肾,养血柔筋;白术、茯苓、半夏 —— 健脾化痰,通络开窍;杜仲、牛膝 —— 补肝肾,强筋骨,引血下行。
疗效:首疗程:震颤幅度减轻,夜间翻身较前顺畅。调整方剂:加丹参、鸡血藤活血通络,续服 2 疗程后,肢体僵硬感缓解,步态稳定性提高,大便恢复正常。巩固阶段:加党参、黄芪益气健脾,增强体质,防止复发。
中医调理的优势:标本兼治,既缓解震颤、僵硬等症状,又滋养肝肾、健脾化痰,调整内在失衡;减少副作用,避免长期西药对脏腑功能的影响;整体调养,结合情志疏导、功能锻炼,提升生活质量。
日常调护建议:情志调节,避免焦虑、抑郁,可通过听音乐、下棋等方式舒缓心情;适度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,改善肢体灵活性;饮食上,多食桑葚、核桃、山药等滋补肝肾、健脾之物,少食肥甘厚味。
帕金森病虽进展缓慢,但中医从肝肾脾入手,通过滋阴熄风、健脾化痰,能有效改善症状、延缓进展。若您或家人有类似问题,建议尽早辨证调理,切勿延误。
(注: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需结合个体情况,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治疗。)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之家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