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此文之前,辛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房产中介这个行当,最近被架在了火上烤。
社交媒体上,充斥着对他们“疯狂劝降”的声讨。可奇怪的是,几年前市场火热、房价一天一个价的时候,却没见谁给中介送过一面锦旗。
最近,一个行业潜规则被摆上了台面:一些中介会花钱雇“演员”假装看房,和同事唱一出“双簧”,目的就是给房东施加心理压力,逼着他们降价。
这一下点燃了卖家的怒火。许多人觉得,自己房子的价格之所以跌跌不休,就是这帮人在背后“恶意砸盘”。可把房价下跌这口大锅全扣在中介头上,是不是有点找错了靶子?这到底是中介的集体道德沦丧,还是市场重压之下,他们不得不做出的求生选择?
从牵线红娘到操刀屠夫
市场的天平,已经彻底歪了。以上海为例,二手房挂牌量眼看要冲破14万套的大关,但真正能成交的却寥寥无几。买家成了珍稀动物,谁能抓住买家,谁就有饭吃。
过去牛市的时候,中介是卖家的好朋友,今天帮你挂高五万,明天帮你筛选掉不够“真诚”的买家,因为不愁卖。可现在,买家才是真正的“衣食父母”。
生存的逻辑就这么简单粗暴:谁给饭吃,就为谁说话。于是,中介的角色一夜之间完成了反转,从“帮卖家抬价”变成了“帮买家砍价”。
这种身份上的倒错,直接导致了行为的异化。“假带看、假谈判”这种过去还藏着掖着的手段,在某些团队里,甚至被写进了内部培训手册,成了必须掌握的“常规动作”。他们的目的不再是为卖家争取最优价格,而是不惜一切代价,撬动那唯一可能实现的成交。
割肉最狠的其实不是中介
很多人都觉得,是中介的嘴把房价说下去的。有个案例流传很广,一个假扮的客户,上来就把一套339万的房子,一刀砍到了280万,这让房东心态当场崩溃。
卖家们愤怒地指责中介“恶意砸盘”,认为自己挂出的价格,还停留在几年前的行情高点,是完全合理的。但真正给房价下调踩下最狠一脚油门的,常常是市场本身,是那些急于套现的业主自己。
上海的仁恒家园,一个曾经的标杆小区,有套房子挂了整整两年都没卖掉。最后,业主自己坐不住了,不等中介劝,主动把价格从1000万降到了770万,这才打破了零成交的僵局。
深圳南山的一个小区,因为挂牌量激增,邻居之间开启了“自我砍价”的竞赛模式,价格几乎腰斩。流动性枯竭的恐慌,比任何中介的话术都更具杀伤力。
所以,中介那些“踩踏式促销”的行为,看似是他们在主动砸盘,其实是他们只是把业主们最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,提前搬上舞台预演了一遍。
这像一场备受争议的“压力测试”,用最激烈的方式,加速市场的出清。
当喇叭被误认为信号源
业主和中介之间的矛盾,归根结底,是一场信任的崩塌。
很多人把中介看成了房价的“决定者”,却忽略了他们真正的角色——市场情绪的“放大器”。楼市里弥漫的任何一丝乐观或悲观,都会通过他们这张嘴,被无限放大后传导给每一个参与者。
把房价下跌怪罪到中介头上,就像得了感冒却去骂那个打喷嚏的人,或者考试挂科了,回头把铅笔给折了。
房价为什么会进入下行周期?根子在于更宏大的背景:人口出生率的直线下滑,经济增速的放缓,以及居民对未来预期的根本性转变。过去那种“房价只涨不跌”的信仰已经瓦解,房子里积压的泡沫和水分正在被挤出。
在这种大势面前,中介根本没有能力单方面操控整个市场的走向。他们只是最先感受到水温变化的那群人,然后用最直接甚至最粗暴的方式,把寒意传递给了还沉浸在旧日幻梦中的卖家。
监管当然注意到了这些乱象。上海房协为此约谈了头部企业,福建南平的检察机关也通过法律建议,推动行业合规。但这些措施,更多是治标。只要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根源还在,信任的鸿沟就难以填平。
当卖家把中介视为敌人,处处设防的时候,实际上也关上了了解真实市场信息最重要的一扇窗,最终耗费的是自己的时间,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。
笔者以为
这场信任危机的核心,是房子正在从“投资品”向“居住品”回归。在这个价值重估的过程中,所有人都承受着资产缩水的焦虑,而站在交易最前线的中介,自然成了最显眼、最方便的情绪宣泄口。
指责和对抗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在一个房价回归理性的“新常态”里,无论是业主、中介,还是监管方,都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态。
对于卖家来说,或许应该放弃对过去高点的执念,学会把中介当成获取市场真实数据的“合作伙伴”,而不是一个只想坑自己钱的“敌人”。
而对于中介行业,粗放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了。那些短视的施压手段,最终只会毁掉自己的饭碗。行业需要自救,用AI技术来规范虚假房源,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,从一个单纯的“交易撮合者”,转型为能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顾问。
只有当市场里的每一个人,都真正接受“房子是用来住的”这个定位时,交易的价值才能被重新定义。
那时,大家追求的将不再是虚幻的价格博弈,而是实实在在的居住需求、交易效率和那份久违的确定性。
配资之家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