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类孩子:之前成绩平平,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,好像一下子打通了什么关窍,学习越来越有劲,成绩也越来越好。
大家都会说:这孩子,“开窍”了。
可“开窍”到底是什么?很少有人能说清楚。
后来,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告诉我:
所谓开窍,
不是智商一下子变高了,
也不是突然拿到了什么秘籍,
而是孩子自己终于摸到了学习的门道——
知道该怎么学、怎样想,就像突然开了窍似的,学习变得轻松又高效。
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聊聊,这些孩子到底做对了哪几件关键的小事。
01
展开剩余80%做题重“质”不贪多,一题弄懂顶十题
说起提高成绩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:得多做题。
这话没错。题目做多了,见的题型多了,考试自然就不慌。
但你也会发现,有些孩子题目没少做,一本一本练习册写过去,成绩却不见起色——问题出在哪?
开窍的孩子,做题方式不一样。他们每做完一道题,不会急着赶下一道,而是停下来想一想:
这道题到底在考什么?
用了哪个方法?还能怎么变?
他们追求的不是数量,而是真正搞懂每一道题背后的那一类题。
我认识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,他的错题本特别厚。每错一道题,他不但会订正,还会主动找相似题目反复练习,直到完全掌握。这就是“反思型做题”和“机械刷题”的最大区别。
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:做题,是为了找出不会的,把它学会,而不是用忙碌来安慰自己。
一开始做题,不要东做一套西做一套。稳扎稳打,做完一套,彻底搞懂,再继续下一套。这样做,效率反而更高。
慢慢积累,思路越来越清晰,考试时也更能把握节奏,轻松超越大多数人。
02
笔记重在“自己想”,不是照抄而是消化
我们都听过这句话: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。笔记,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。
但你有没有注意过,有些孩子的笔记写得特别漂亮,五颜六色、工工整整,可记完就合上本子,再也没翻过。这其实是在“假努力”。
真正会学习的孩子,笔记可能没那么美观,但绝对是“有效”的。
他们不是在机械抄写,
而是在记笔记的同时,
主动思考老师讲的内容,
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,
甚至加上自己的疑问和注释。
最关键的是,他们晚上复习时,真的会翻开笔记,回顾、补充、把知识点串起来。
记笔记的本质,是把别人的东西,变成自己的理解。
03
基础不简单,熟练才能不出错
有些孩子特别喜欢攻难题,觉得做出难题特别“帅”,而对那些基础题却不屑一顾,认为“太简单,没必要练”。
结果考试常常出现一种现象:
大题难题得分不错,
小题基础题却错一片。
总分不高,他们还觉得自己只是“粗心”。
但真正开窍的孩子明白: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所有的难题,其实都是由基础题延伸、组合而来的。就像盖楼,地基没打好,楼是盖不高的。
数学好的孩子,对公式、定理熟悉到成了肌肉记忆,不需要多想就能直接用。而很多孩子考试时才临时推导,自然慢人一步。
把基础练到熟练,是为了给大脑腾出空间,专心攻克难题。
04
讨论不是为了赢,而是互相点亮
下课铃一响,你会看到两类孩子:一类冲出教室去玩,另一类却围在一起讨论课上没搞懂的问题。
开窍的孩子,往往是后一类。但他们讨论的目的不是比谁更聪明,而是真诚地交流:“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?”
同学之间讲题,
常常比老师更容易理解,
因为他们的思路和语言更接近。
听别人分析、尝试向别人解释,
本身就是一次深度复习。
更重要的是,讨论能让孩子越学越有意思,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,而是变成一种探索。
写在最后:
其实,所谓“开窍”,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。只不过是孩子在学习每一个环节上,都多做了那么“一小步”:
做题后多想一步、
笔记多消化一步、
基础多练一步、
课后多讨论一步。
这一点一滴的差别,一开始看不出来,但日积月累,就会像滚雪球一样,带来巨大的改变。
我是诺妈,家有男娃,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,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,分享学习干货,一起共成长
发布于:浙江省配资之家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