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、不实承诺、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,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,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,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今天发布风险提示,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,提高风险防范意识。(7 月 11 日《工人日报》)
“低息”实为“高费”、“保本”暗藏“陷阱”,“普惠”偷换“套路”,当下金融市场中,一些机构用精心设计的话术游戏混淆概念,以模糊其辞的条款隐瞒实际成本,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,更扰乱金融市场秩序。金融监管部门近期针对性发布风险提示,为这类虚假宣传亮起“红灯”,既是对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,更是为金融消费者筑牢“防火墙”的重要举措。
虚假宣传的“套路”虽花样翻新,核心无非两点:一是在概念上“偷梁换柱”。某些消费贷产品将年化利率拆解为“日息”“月费”,用看似低廉的数字掩盖高额成本;部分理财产品把“预期收益”包装成“保证收益”,用模糊表述误导投资者。这些操作利用普通消费者对金融术语的认知盲区,通过概念混淆制造“性价比”假象,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欺诈。二是在成本上“暗度陈仓”。手续费、服务费、违约金等隐性成本被刻意淡化,合同条款中藏着“小字陷阱”,等到消费者发现实际支出远超预期时,往往已陷入被动。这种“明低暗高”的玩法,不仅破坏公平交易原则,更透支着金融行业的信用根基。
金融监管部门“亮红灯”,精准击中了乱象的要害。一方面,风险提示通过列举典型案例、拆解常见套路,让消费者看清“话术包装”下的真实面目,比如明确指出“综合年化成本”应包含所有费用,帮助公众建立清晰的判断标准。另一方面,这也是对金融机构的严正警示:任何试图通过虚假宣传牟取暴利的行为,都将面临监管追责。近年来,从规范互联网贷款信息披露,到整治理财销售误导,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宣传环节的约束,正是为了让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回归 “真实、准确、完整” 的本质,让“卖者有责”的原则落到实处。
金融消费的安全,关乎千家万户的 “钱袋子”,更关乎金融市场的稳定。当“亮红灯”与“强监管”形成合力,不仅能遏制虚假宣传的蔓延,更能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。对消费者而言,读懂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,学会识破“概念迷雾”和“成本陷阱”,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必修课;对行业而言,摒弃虚假宣传的“捷径”,靠透明合规赢得信任,才是长久发展的正道。唯有各方共同发力,才能让金融市场在阳光下运行,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在清晰、公平的环境中做出理性选择。(杨贤云)
配资之家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